“轉型綜合能源、擁抱智能化、探索出海路徑成為城市燃氣行業當前統一共識。”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新奧能源(02688.HK)副總裁、泛能業務負責人程路這樣表示。
以2004年“西氣東輸”全線貫通為發端,中國城市燃氣行業經歷了跑馬圈地的黃金十年,到“十三五”末形成以五大城燃、省燃氣公司為龍頭,數千家中小企業分散的格局。但隨著“十四五”國內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加快、老舊管網改造安全監管力度加大,以及終端電氣化激烈競爭,城燃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企業發展面臨更多挑戰。
不過國內“雙碳”目標下正催生出新的機會,城燃企業也從此前的“賣氣郎”悄然蛻變為綜合能源服務商,新一輪跑馬圈地大幕徐徐拉開。
新業態下,早前城市燃氣特許經營權的牌照限制被打破,企業在這一輪角逐中拼的將是什么?“雙碳”目標下,綜合能源市場前景幾何,企業如何評估項目投資收益,又將給行業轉型帶來哪些啟示?
城燃角色生變
在廣東省肇慶市四會市一家紡織染整廠內,一條條彩色棉布從染缸中拉出,傳輸到足有兩人高的定型機中,導布輥滾動間烘干后的布匹便規整地堆疊在手推車上。整個印染過程鮮有人工干預,唯二常見的是在廠房間運輸布匹的染整廠工人,以及身穿黃色工服、操作智能一體機控制柜的新奧員工。
這家年產能3萬多噸的墩煌紡織染整公司主要從事服裝印花、加工、銷售針織衣服務,是當地規模較大的民企。由于印染行業高耗能、高排放,該染整廠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水電氣支出占四成左右生產成本,每年電力、燃氣和蒸汽開支約8000萬元,且傳統熱電廠集中供熱輸氣過程中往往有蒸汽損耗,既浪費能源又影響產品良品率。
“廣東地區印染市場競爭激烈,加上這兩年國際地緣沖突不斷,影響紡織品出口,間接加劇域內市場競爭。”上述公司負責人擔憂,若公司延續此前粗放式能源管理和生產模式,恐被大浪淘沙。
針對企業痛點,新奧自2019年從定型機入手,將墩煌紡織供蒸汽模式改為直燃,以提升設備能效。隨著“雙碳”目標提出,2022年新奧又先后為企業建設屋頂光伏,實施空壓機設備節能改造和染缸工藝改造,并于2024年開展泛能微網業務,統一管理上述設備,實時監控運營數據、提供運行策略,將供能與客戶生產融合。通過設備節能改造和精細化運維管理,墩煌紡織用能成本下降了14%,節約蒸汽、電費支出約400萬元。
下一步,新奧能源廣東區域公司計劃將經驗推廣至肇慶新江紡織集中地區、鼎湖永盛紡織工業園。肇慶市傳統產業居多,自2024年被列為粵港澳大灣區紡織印染綠色轉型示范區后,加速設備能效提升成為當地傳統工業企業重要任務。新奧計劃通過光伏、儲能等提供低碳能源,并借助設備節能改造減輕企業用能負擔。
墩煌紡織的案例是國內節能降碳背景下,城燃企業探路綜合能源體系的縮影。程路表示,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新趨勢下,國家正推動節能降碳相關約束政策滲透到各行業,一些外向型企業也正面臨碳關稅等出口壓力,公司希望通過綜合能源助力它們低碳節能生產,提升市場競爭力。
兆瓦云創始人兼CEO劉沅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技術系統類定義上,綜合能源是基于物理信息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AI)和創新管理模式,將區域內電力、燃氣、熱力、冷能、可再生能源等子系統有機耦合,實現多能互補、梯級利用和智能調度。
城燃企業與用戶有先天黏性,其工業用戶中有不少高耗能企業,因此從售氣主營業務轉向以供電為核心的綜合能源業務,成為多數城燃企業的選擇。深圳燃氣(601139.SH)董事長王文杰表示,過去公司多半工業客戶用天然氣燒鍋爐,現在它們提出了制冷、電力等多元需求,因此公司也要順勢提升綜合能源服務能力。
近年來,城燃企業角色悄然生變,新奧是其中最早布局的公司,自2008年起涉獵綜合能源。2010年新奧燃氣更名為新奧能源,以天然氣延伸供熱、供蒸汽的燃氣三聯供業態,并隨綠色低碳發展,逐步轉向以電為核心。2021年,港華燃氣更名為港華智慧能源(01083.HK),解決方案中新增了零碳場景的構建和運營管理服務。中國燃氣集團總裁劉明輝在2025世界燃氣大會(WGC2025)期間表示,公司將以科技創新重塑運營模式,以綠色低碳重構業務版圖驅動戰略轉型,從傳統管道燃氣供應商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蛻變。
申能集團也在WGC2025期間展示了其生物天然氣、生物質氣化、綠氫+CCUS(碳捕捉、利用與封存)制備綠色甲醇的“三步走”規劃。去年9月,申能集團與城投集團、華誼集團及上港集團等簽署上海10萬噸級綠色甲醇項目合作協議,該項目預計在今年底建成。
“過去是搶區域燃氣特許經營權,建管道、賣氣。轉向綜合能源后,牌照限制被打破,預計這一輪跑馬圈地將更激烈,拼的是從資源驅動轉為服務能力輸出。”城燃第一梯隊企業綜合能源業務部負責人趙鋼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危中尋機
終端需求下滑是城燃企業轉型的迫切考慮。今年1-5月,全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同比下降了1.3%。上海燃氣董事長史平洋在WGC2025上表示,天然氣在上海一次能源消費中正出現天花板跡象,公司規劃的未來三到五年天然氣消費量已有下調,主要需求增量預計來自天然氣發電。
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尚不完善也給企業帶來切實的經營壓力。一名城燃企業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近兩年居民用氣銷售情況不容樂觀,城燃上游采購成本價市場化趨勢明顯,終端銷售價則由地方政府掌握、可調空間有限。“我們在湖北賣一方氣虧一方,每方氣要倒掛五毛甚至一塊錢,武漢氣價倒掛問題最突出。”他說。
一般來說,為了減少居民用氣銷售虧損,城燃企業通常以工商業售氣收入補貼民用。但隨著終端用能電氣化,深圳燃氣(601139.SH)董事長王文杰稱,公司在深圳市內占比達47%的工商業用戶,很多選擇改用電力等其他能源,沖擊了天然氣需求。
同時,隨著國內城市燃氣滲透率快速提升,城燃企業發展初期的利潤增長引擎燃氣接駁業務逐漸萎縮,燃氣工程安裝業務毛利下滑明顯。近年來,多數城燃企業凈利潤經歷了從同比兩位數的增長到個位數乃至負數的下滑。
“城燃企業過去的發展得益于國家政策福利,但隨著市場化改革推進、企業經營及安全成本投入增加、國際形勢復雜化等,行業正經歷深層調整,企業發展也面臨多重新考驗。”新奧能源CEO張宇迎在WGC2025上表示。史平洋建議,城燃企業要在存量業務下功夫,向綜合智慧能源服務商轉變。
當前,政策目標、電力市場機制革新、市場需求多重共振正在催動綜合能源業務發展。
政策層面,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園區和工廠,將其納入降碳核心任務。近日發布的《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要求園區可再生能源占比在50%以上,并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
“零碳園區并非全新概念,過去我們一直倡導低碳發展,現在從低碳到零碳是要求在提升,既是量變也是質變。”程路表示,向用戶提供解決方案時,能源清潔化、低碳化是首要原則。全國在建的零碳園區普遍將光伏、生物質等新能源擺在優先利用位置,這與傳統以能源成本或供應可得性為主要考量的思路大有不同。
其中,新能源技術迭代升級,拉動設備成本曲線迅速下降,為城燃綜合能源業務經濟性提供有力支撐。據能源基金會數據,過去十幾年,中國風能、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本降幅接近80%,電解槽、熱泵、風能、太陽能四類技術成本與美國、歐洲、印度相比均處于最低水平。
電力市場機制革新亦創造出諸多便利條件。今年全國電力現貨市場全面提速,目標是在年底前基本實現現貨市場全覆蓋,發揮價格發現、調節供需作用,由此獨立儲能、虛擬電廠等市場主體經濟潛力進一步釋放。
消費端,市場需求升級也是綜合能源發展的重要契機。劉沅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一方面,企業正面臨較強的降本增效需求和能源結構多元化的安全需求;另一方面,隨著負荷側碳排放考核從軟約束轉向硬指標,企業碳減排壓力加大,尤其是高耗能產業和出口導向型企業。運用綜合能源降低碳排放、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已是企業運營和決策者必須要重視的問題。
如何跑通商業模式
“泛能業務是公司今后發展的第二增長曲線。”程路判斷道,泛能業務將基于公司現有用戶基礎延伸服務和數字化能力,為用戶創造價值并與其共同成長,“這不是憑空創造的新業務,因此增長曲線斜率料將非常陡峭。”
值得關注的是,五大城燃近年來綜合能源業務收入均有不同程度增長。例如,去年華潤燃氣(01193.HK)綜合能源服務收入同比增近34%達3.6億港元,全年累計簽約裝機規模4吉瓦(GW),其中分布式光伏94.7兆瓦(MW)。新奧能源泛能銷售量同比增近20%至416億千瓦時,帶動泛能業務營業額同比增長5.2%達152.73億元,毛利同比增長16.4%達22.2億元,增幅在公司全部業務中排名第二。
拍攝/第一財經郭霽瑩
綜合能源市場空間有多大,是從業者最關心的話題。
目前,存量市場節能改造便是一塊巨大蛋糕。“‘十四五’國內高耗能產業占工業領域比重仍然偏高,‘去重化’將是碳達峰前國內重要投資趨勢。”中金研究院董事總經理陳濟指出,未來五年,若高耗能行業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將對碳達峰目標作出巨大貢獻。據能源基金會戰略規劃主任傅莎測算,碳中和目標下中國工業部門減排投資潛力約0.7萬億-2.7萬億美元,建筑部門投資潛力約2.1萬億-5.8萬億美元。
綜合能源怎樣跑通商業模式,城燃企業如何獲利成為下一步關注點。趙鋼介紹稱,城燃企業綜合能源業務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固定價模式,二是分享型模式。前者根據客戶往年用能成本,約定新的、更低的供能價格,其中的價差拿來補貼客戶,城燃則在約定定價中謀求利潤。
新奧則主要采取分享型模式。程路舉例稱,過去印染廠一臺定型機每天用氣1500-1800方,通過節能改造可省10%用氣量,客戶和城燃可以3:2分成共享每方約5元、共150-180方的天然氣節能成本。“從全成本角度看,這比之前單純賣氣賺價差的收益更高。”他說。
程路強調,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共贏理念至關重要。他解釋稱,過去賣氣,建光伏、鍋爐等設施是基于“賣炭翁”思維——心憂炭賤愿天寒,希望能源價格賣得越高越好。未來隨著市場化深入,用戶生產經營狀況如何、能否接受用能成本,以及市場如何定價都是未知數,因此企業經營思維要向需求側轉變,雙方從甲乙方變成利益共享者,公司和客戶才能共同實現更長遠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在綜合能源發展策略轉向以電為核心的行業共識下,AI算法、大模型、數字孿生等技術過去兩年正快速應用到電力交易中。以新奧為代表的城燃企業正在打造源網荷儲一體化模式和數字能源運營商定位,通過數字技術優化用戶供需匹配情況,并聚合海量負荷,參與市場交易形成虛擬電廠模式。比如,在客戶能量富余時參與電力市場售電交易,電網需要削峰填谷時則主動降低負荷、參與需求響應,以獲取現貨交易、輔助服務等收益。
行業人士認為,隨著電力市場化進程推進,未來城燃企業綜合能源業務競爭將在運營和交易能力方面展開,其中大模型與專家系統融合、核心數據資產建設以及多能融合系統優化或是關鍵。“能源行業數據以私域為主,公域支持非常有限,如何構建體系化的綜合能源數據庫,通過數據治理和標注形成競爭壁壘,是城燃企業智能競爭的護城河。”程路說。
另外,綜合能源發展仍面臨政策與行業壁壘。劉沅昆指出,電、熱、水、氣等能源子系統歸屬不同部門管理,項目需多頭批報,協調成本高。例如園區綜合能源站建設往往需要分別申請供電、供氣、供熱牌照,項目落地周期長達2-3年。(文中趙鋼為化名)微信編輯 | 格蕾絲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